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研招考试 > 考试信息 > 正文
保研比例扩大,会加剧“跑研”腐败倾向吗?
发布日期:2006-09-20 09:24:12 来源:荆楚网

    日前,教育部公布酝酿已久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再一次扩大硕士研究生保送比例。这一改革对研究生招生有何重要意义?其利弊在哪?记者日前进行了采访。

    全国高校保研比例扩大

    新规中,涉及高校保研比例的规定共有五条:一是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保送研究生名额一般按该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15%左右确定,而之前这类院校的保研名额比例一般为10%;

    二是对未设立研究生院的“211工程”高校,一般要按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5%左右确定,比往年这类院校的保研比例增长2%~3%;

    三是进一步扩大高校内一直有着“本科中的研究生班”称号的基地班保送研究生比例。经教育部确定的人文、理科等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按教育部批准的基地班招生人数的50%左右,单独增加推免生名额,由学校统筹安排;

    四是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接收本校推免生的人数,不得超过本校免试推荐研究生总数的65%,其中地处西部省份或军工、矿业、石油、地质、农林等特殊类型的高校,上述比例可适当放宽,但不得超过75%;

    五是对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可适当增加推免生名额。

    明年考研人数激增

    竞争更加激烈

    2007年全国研究生考试报名工作即将启动,目前部分高校已陆续公布了招生计划。据预测,由于报考者多为2003年本科扩招高峰期入学的本科生,预计报考人数将直线上升,达到150万左右,而明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总计划仅有40万人,其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对学生而言,保研生比例的扩大,减轻了优秀本科生的学习负担。”华中师大教务处常务副处长刘建清表示,随着近年来就业压力的增大和社会人才层次结构的变化,一年一度的考研在众多本科生眼中成了压在头顶的一座大山:为缓解就业压力不得不考,为了应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一些在某一领域极有潜力和学识的“偏才”、“怪才”,则受考试的限制,无法获得更高层次的培养,既让高校为之心痛,也使学生伤心失望。

    纵观当前高校本科毕业生,为能在考研录取时为自己增添一份胜算,不少人刚结束两年的基础课学习,从大三开始便投入到备考中,挑灯夜读、周末上培训班,占用了大量正常学习时间。对基础扎实、综合能力较高的优秀本科生而言,这种考研投入更是对个人能力和高校资源的一种浪费。

    高校保送生比例增加后,便能让更多能力突出的优秀本科生获得免试资格进入更高层次的深造,让他们能有更充裕的精力,进一步提高本科阶段的能力锻炼。

    保研比例扩大

    利于提高生源质量

    华中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许晓东介绍,我国高校本科生保研比例曾经历过四次调整,保研人数逐步增加。

    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上世纪80年代,该校最早的推荐免试比例为1%;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教育部将这一比例放宽至5%;到2000年增加至7%。近年来,这一比例已增长到10%。在保送生生源问题上,教育部明确要求各校不能把保送生作为“自留地”,必须进行生源跨校交流,在此前实行的10%保送生名额中,7%用于接收本校保送生,3%必须用于接收外校保送生,否则教育部将不予承认。保送名额扩大到15%后,用于校际交流的保送生人数也增加至4.5%。此举既有利于提高各校生源质量,也有利于学科间的跨校交流发展。

    “此次教育部扩大高校保研比例之举,是对高校学科建设的一种促进”,许晓东表示,对高校而言,各学科研究生生源质量是对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条件。重点高校希望能获得更多的优质研究生生源,但实际情况却是,每年通过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考入各重点高校的学生,近半数以上都是来自地方院校或非国家重点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其原因有三,一是因为这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对大,因此选择考研缓解就业压力;二是这类院校通常把考研人数与就业率一同作为办学评价标准,因而对学生在本科高年级阶段,轻视专业课学习而投入大量时间进行考研复习持默许态度;三是目前国家研究生统一初试中,英语、政治占很大比例,学生只要投入大量时间,进行突击式的死记硬背,便不难考出高分。

    据了解,这类学生中有部分人虽然入学时初试成绩很好,其在本科阶段中打下的基本功却仍比不上重点高校的优秀学生,由于把大量时间用在了备考上,他们在科研和创新等综合能力上存在明显不足,这对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主的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不利。而重点高校通常对本科生专业课的学时和标准要求较为严格,因此其优秀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更为突出,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后,其可培养潜力也更高。

    许晓东说,此次保研比例扩大,教育部在文件中给出的官方解释是“进一步提高招生工作质量,加大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力度,引导高等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高校实际工作情况的角度来说,保研比例的增加,对于高校的“本硕打通培养”教学改革有很大促进作用。

    “本硕打通培养”即通常所说的本硕一贯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可有效分配基础学习和科研训练的安排,以达到向社会输出更多研究生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目的。以华中科大为例,该校早就计划在信息、机械、工建等几个学科大类中试行本硕贯通培养模式,对一些有特殊专长的人才进行破格录取、重点培养。但由于受免试推荐名额的限制,一直无法进一步扩展,目前这类培养模式主要以少数医学类专业为主。保送比例扩大后,这一培养模式试点工作便可全面启动。

    “跑研”,引发高等教育腐败

    教育部加大保送生名额的文件公布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除了赞同之外,还有不少人士对这一改革表示担忧,甚至有人直指这一改革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高等教育腐败风波。

    某研究所一刘姓研究员直言:“保送生就像一块诱人的蛋糕,它所吸引来的既有文明的品食者,也有躲在暗处的苍蝇和老鼠。”他表示,在现行的社会监督体制下,各种学术腐败和制度漏洞缺乏有效、有力法制监控。对某些别有用心的学生而言,保研无疑是一条低投入、高回报的捷径,定会想方设法钻空子、走后门。高校保送生审核的主要工作分散在各院系,难以统一管理,谁能保证各院系的学生业绩综合测评完全公正、科学?谁能保证由少数专家组成的考核小组时时刻刻都受到严格的监督?即使有95%的公正,那5%的漏洞同样可以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我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教师坦言,在目前研究生选拔中,除了成绩和能力测试这个“硬杠杠”外,还存在着人为因素。如今研究生录取中,导师决定权重越来越大,学生即使通过了研究生考试,如果通不过面试,照样会被淘汰。所以高校当前流行着一个新名词:跑研。不少考生在参加复试前,都要拎着礼物到准备投靠的导师家“拜访”,说是“拜访”其实是一种变相贿赂,送礼、送钱的大有人在。保送生名额扩大了,也就意味着会产生更多的免试机会,而专家小组手中的那一票价值更甚。更何况保研属于高校自主招生范围,执行单位分散难以被监控,各种评价指标又多,想找个理由招谁或不招谁对于熟悉“游戏规则”的部分导师而言,是件很简单的事。

    不拘一格降人才需要严格的监督机制

    “不得不承认,对学生能否获得保送资格起决定性作用的,实际上是考核专家组的评分。”华中师大教务处常务副处长刘建清表示,目前绝大多数高校保送生考核标准采用的是评分制,华中师大规定“考核总分=业绩考核成绩×70%+专家考核成绩×30%”,而有些高校专家考核成绩只占20%。虽然业绩考核成绩在评分中占绝对优势,但由于这部分考核成绩主要是本科期间各种必修课及限定选修课平均学分绩与各类奖励分之和,一名优秀的学生在读期间可通过获奖、创新、考试、选课等多种途径获得各种加分,相加后所获分值也差不多,因此真正对学生选拔起作用的还是专家评分。

    “虽然从表面看,保送选拔无法排除有人为漏洞的可能,但实际上却是有着多重把关。”刘建清说,首先是申请条件的限制,如华中师大就规定申请者外语必须通过国家六级、计算机基础校内测试必须合格、平均学分绩达到75分以上、本科在读期间必须有科研成果等,缺一不可;其次是上级监督,专家考核组在考核学生时,受校方监察部门的监督,如该校就规定,如发现弄虚作假或作弊者,将追究当事人责任,并取消该生推荐免试资格,涉及到教师和管理人员责任者作教学事故论处;第三是社会监督,教育部刚公布的保送生改革方案要求,对于保送生的公示期不得少于7天,其间省级主管部门和高校接受社会举报和监督。

    华中科大教务处处长许晓东表示,教育公平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公平的实现,需要依靠社会和机制的双重保障,这一点虽然还有待社会的发展和完善,但高校学科发展对“不拘一格录人才”的渴求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日俱增。此次教育部扩大保送生比例所显示的趋势,还是进一步加大高校人才选拔的自主权。近年来,从高校本科生自主选拔录取,研究生录取自主划线,到加大研究生保送比例,这一系列改革都是为了高校更好地选拔人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更多有利于我国研究生高层次学科发展的政策出台,高校的人才自主选拔权也将更宽广。

 

保研比例扩大,会加剧“跑研”腐败倾向吗?
字体: A+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