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研招考试 > 考试信息 > 正文
“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市场逼退考研热潮
发布日期:2006-12-22 09:46:21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6年12月11日,2007年报考上海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共95045人,比去年少了6562人,跌破“十万大关”,这是全国报考上海研究生人数13年来首次“降温”。10日举行的上海市首届研究生学术论坛透露,从现在开始,上海的部属重点院校将不再扩招研究生。图为高校附近的考研培训小广告。 中新社发 海牛 摄

  12月17日,星期天,上海理工大学的大四学生李子鸣照例早上六时半起床,洗漱、吃饭之后就找了一间教室开始看书了。一个月后,他将参加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目标锁定复旦大学。

  “周围准备考研的同学不少,而且我的不少高中同学也在准备考研。听说今年报复旦的考生少了,不过竞争还是会很激烈的,一点也不能放松。”李子鸣说。

  京沪两个高教重镇考研报名人数减少

  今年,报考复旦大学研究生的考生为14331人,这个数字虽然仍然名列上海各高校首位,但却比去年下降了13.5%。和复旦大学一样,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报考人数也比2006年分别下降了11.3%、11.3%和8%。而12月8日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报考上海市各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的考生共有95045人,比去年减少6562人,减幅为6.5%,这也是13年来上海考研人数首次下降。

  在上海公布考研人数后4天,教育部也公布了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的情况,今年全国共有128.2万人报名参加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仅比上一年增加了7000人,增幅仅为0.55%,这个数字比此前专家预计的150万人少了一大截。

  而2005年较2004年的报名人数增幅为24.11%,2006年较2005年的增幅不到9%,研究生报考人数的增长明显放缓。

  此外,今年广东省考研人数为35553人,比去年减少100人;报考北京地区高校硕士研究生的人数也减少了5777名。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的报考人数都有不同程度下降。这一系列数字似乎都在暗示着考研热的降温。

  一位熟悉研究生教育的观察人士分析,北京、上海,是中国两个最大的城市,名校集中,历来是考研高地,本地学生读研一般不会去外地,而外地高校的学生则纷纷涌入,这两地的考研报名数据更有风向标意义。

  研究生教育收费吓退考生?

  对于考研人数的下降,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给出的理由是“硕士研究生教育收费消息的影响也是其中原因之一”。事实上,上海几所报考人数下降的高校都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试点单位。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北京高校同样也是试点单位。

  “确实有影响。我们讨论过很久,不少同学都认为试点就是取消公费研究生了。有些同学觉得不一定能拿到奖学金,就放弃考研了,毕竟三年的学费也不是小数字。”李子鸣说。

  不过,几所大学的负责人却不约而同地否定了这种说法。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认为,报考人数的小幅波动十分正常,与研究生收费的传言并不相干。他表示,硕士生教育究竟怎么改、改成什么样,具体的方案校方还在斟酌中,但目标已经确立,那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到复旦来读研。学校也将把更多的招生名额留给手头有项目、富有活力的教授,让研究生能跟着老师大干一场。

  北大校长许智宏也表示,增加或减少的人数在10%左右都很正常。他认为,导致部分考生放弃的原因可能是误读了关于硕士研究生收费的种种说法。事实上,收费并不是改革的本质,改革是为了让现在读研的学生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不论是当助教、助管,还是参与科研项目,学生都要目标明确且全情投入。

  华东师大研招办的有关负责人表示,报考人数的增减由多种因素决定。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学校的投入将大大增加,优秀的学生可获得高于学费的奖助学金,所以对报考人数的增减不会起到太大的作用。

  一些研究生导师也表示,培养机制改革对考研人数的影响不会太大。因为实际上,自2000年以来,各高校研究生扩招主要扩大的是自费生的比例,公费生的数量并没有增加。

  降温根本原因是读研“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有人分析,研究生考试推荐免试生比例增加,也是导致报考人数减少的一个原因。

  按照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有研究生院的高校,2007年保送研究生名额一般按该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15%左右确定,即推免生从过去占毕业生人数的10%扩大到15%,未设立研究生院的“211工程”高校推免生的比例为5%,往年这类院校为3%,一般大学则维持在3%。

  以北京大学为例,2007年计划招收的推荐免试生的人数共为1400余人,占总招生人数的近50%,考生录取比例下降了约1.3个百分点。

  也有教育专家认为,近几年研究生就业困难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导致不少原来准备考研的学生对研究生的预期下降,“把考研当成临时避风港”的想法也开始发生变化。

  有专家指出,在市场化就业的格局中,教育自然也有一个“投入”与“产出”的问题,考研“降温”,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考生基于现实的理性思考,在比较中作出更为“理性”、“慎重”的选择。教育咨询专家徐小平前几年曾多次批评中国的很多年轻人“考研无意识”、“留学无意识”,现在考研“退烧”则表明,在市场的作用下,一些年轻人开始趋于“考研有意识”,不再盲目追逐高学历。

“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市场逼退考研热潮
字体: A+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