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读研要收费了,想起三年前做研究生收费时,我遮遮掩掩,吃了不少哑巴亏。在我国,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实行国家和公民共同负担教育成本的制度。所谓“收费”就是将公费、自费并轨,所有学生都要缴纳学费。如今研究生收费火烧眉毛了,我当年思考的一些研究生收费后的配套问题依然没有看到什么解决的方案。
悬念一:研究生招生模式改不改?
研究生招生目前的招生模式如果不改革,那么,将对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产生创伤性后遗症,在10年之内是难以修复的。这并非危言耸听,研究生收费和本专科收费是不同的,本专科收费双轨制1988年实施,1997年取消,历时10年,其间高考制度没有较大改变,高考解决的是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接轨,研究生教育不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民接受了本科教育后,自愿接受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就业投资。读研收费,其实暗含了一种锲约关系。在现存的研究生招生制度条件下,如果读研收费,读研必须考虑五个问题:第一,能不能考上;第二,有没有投资的必要;第三,是否有满足读研的经济基础;第四,有没有兴趣学;第五,有没有能力学。前三个无疑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能不能考上”将会淘汰一批人,“有没有投资的必要”和“是否有满足读研的经济基础”也会使一批人放弃读研。这势必对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产生创伤性后遗症,主要矛盾就是目前的研究生统一考试,如果读研是一种投资,和学校形成锲约关系,研究生统一考试就是研究生收费的壁垒。在我看来,研究生教育要把现在的模式进行本末倒置,目前是严进宽出,收费后要彻底颠倒,宽进严出,真正以人为本,最大限度满足公民读研的自由。公民觉得有投资的必要,有兴趣学,有能力学,为什么还要统一考试?完全由招生学校自主选拔,自主定标准就可以了。
悬念二:学科是全部还是部分?
研究生教育就是精英教育,这种精英教育分为两种情况,即研究型研究型研究生和技能型研究生,研究生收费后,主要冲击的就是研究型研究生。读研功利性强,也就是说读研是就业投资,技能型研究生将越来越收到公民的青睐。一些研究型的学科怎么办?特别是基础性学科,属于就业冷门,收费实施后,公民更不愿意报考,但这些基础性学科研究工作是必需要的。怎么处理?研究生收费的学科是全部还是部分?如何保护这些基础性学科?
悬念三:个人到底负担多少?
有人曾经给我核算过,国家培养一名硕士研究生的费用约为3万元,培养一名博士研究生则需4.5万元。研究生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的一个阶段,收费是合情合理的。《教育部2005年工作要点》中,第27条称,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改革和创新研究生教育培养体制,完善研究生培养导师资助制和负责制,推行助研、助教和助管岗位制,推进研究生培养成本分担制度改革,深化招生和选拔制度改革,调整和完善研究生培养学制。“成本分担”说明,研究生收费的含义不是个人完全负担所有的培养成本。研究生培养成本分担比例到底是多少?个人到底负担多少?
悬念四:研究生收费需要听证吗?
我也知道北大和人大等大学均制定出了研究生收费预案,收费方案会有一个上限和下限。上下限到底是多少?这个标准是谁制定的?自愿接受研究生教育是就业投资,暗含锲约关系,那么,研究生收费的标准不但要公开,更主要的是,这个收费标准要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研究生收费是不是要进行一下听证?
悬念五:教授该不该给研究生掏腰包?
记得一个很有名教授多我说过,读研究生的确需要收费,但费用不应该由学生来承担,读研究生的费用应该得到教授科研经费的资助,如果教授连这点费用也出不起,那他就没有资格招研究生,得到资助的学生要参与到教授的科研中。我想,全中国教授有这么自信的没几个。问题是,并不是每个教授手中都有科研项目,这和教授的学科有关系。但是,研究生给导师打工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如果学生参与到教授的科研中去,教授该不该给研究生掏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