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研招考试 > 考试信息 > 正文
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纪实:敢为人先育英才
发布日期:2007-10-31 08:45:01 来源:光明日报

    从2003年起,每年报考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的考生人数都超过21000人,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此后,每年报考人数稳居前三甲。截至今年9月,武汉大学在校硕士研究生10557人,博士研究生6433人,其中还有不少是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十几个国家的留学生。

    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发端于1935年,至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如今,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已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其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和管理都取得了长足进展。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主旋律!”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说,正是秉承这一理念,从2004年开始,武汉大学形成了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总体目标和战略举措,走上了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深化招生改革选拔优秀生源

    10月13日,在武汉大学首次“研究生招生宣传日”上,该校正式公布了吸引优质生源的政策:所有推荐免试的学生可享受一等基本奖学金1.1万元/年;国内高水平大学的推免生成绩排名在原校本专业前4%者可享受特别奖励;优先推荐推免生进行国际联合培养和硕博连读;打破以往不接受调剂生的惯例,特别接受调剂复试。

    在这之前,武汉大学就曾出台一系列措施,扩大各培养单位的自主权,淡化研究生初试的成绩,增加复试在录取中的比重,注重综合能力与素质的考查,实行由培养单位自定复试分数线、研究生院审定的“招生录取备案制”。在博士生招生方面继续扩大导师选择学生的权力,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术潜力,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学生,而不仅仅按分数从高到低录取。为了实现不拘一格选人才,学校建立健全了特殊优秀人才选拔制度,使一些在工作中取得突出成就的特殊人才能够有机会接受高层次教育。

    为了提高命题科学性的有关措施,该校还采取了实行多套命题、抽题配卷、试卷审查、质量分析等制度;建立健全确保录取公平、公开、公正的复试制度,从组织机构和制度规范上加强对复试的监督、控制,设立复试领导小组、复试导师组,制定复试规章制度及程序,开展检查评估专家组随机抽查等。

    创新教育模式提高培养质量

    2004年,武汉大学全面推进以两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围绕这一新的改革举措,该校努力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培养管理模式和质量保证体系,全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推行按一级学科培养硕士研究生,并进一步加强了研究生公共课教学改革的力度。将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英语课程改为“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两个部分。“公共英语”着重培养硕士研究生英语的听、说等应用能力;“专业英语”着重培养研究生专业文献的阅读、写作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该校还对研究生的政治理论课进行了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所有课程均按“专题”讲授,确保研究生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学术前沿性、系统性和时效性。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施“品牌课程”建设战略,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深受博士生欢迎。围绕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调整和学制改革精神,迄今为止,全校34个研究生培养单位重新修订了218个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每个学科专业的一级学科通开课基本上都达到了4—5门。全校现有的45个学科在一级学科范围内,共设置了228门硕士研究生学科通开课。从2006年起,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计划,首批建设39门精品课程。

    建立跨学科研究机构、跨学科学位点,大力推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2006年以来,为了适应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学校进一步加大了跨学科研究机构的建设力度,并使其实体化和独立运作,已组建了中国边界研究院、国际问题研究院、中部发展研究院等。这些跨学科研究机构的组建不仅使学校跨学科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而且带动了新一轮跨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高潮。

    完善导师遴选制扶优扶新学位点

    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决定了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了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质量,该校痛下决心,完善了研究生导师遴选制,明确了导师的标准和条件,规范了遴选程序,强调淡化层次,强化岗位意识。学校定期召开博士生指导教师工作会议,并对新增博导进行上岗培训。同时,学校还开展了评选、表彰优秀导师工作,对为学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导师进行表彰,首批共评选出5名武汉大学杰出博士生指导教师,8名武汉大学优秀博士生指导教师。

    副教授也可以担任博导?在武汉大学,有重大科研项目或学术研究能力强的副教授可通过评审直接担任博士生导师。从2004年开始,学校先后有74名副教授直接走上博导工作岗位,至今仍有47名副教授担任博士生导师。

    该校还将学位点工作的重心由学位点数量上的增加转移到建设上来,优先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大力发展应用性学科,建立学科群、学科点和学科方向相互促进的学科创新体系,进一步彰显特色和优势;充分利用目录外二级学科自主设置权,设置反映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符合本学科发展趋势以及学校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的新的二级学科或学科方向,在多学科交叉融合中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加强学术梯队建设,组建创新团队,实行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负责人制度。

    在这些措施的综合作用之下,该校的优秀博士论文脱颖而出,已有12篇博士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在武汉地区高校名列第一。

    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作为17所试点高校之一,武汉大学从2007级研究生中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培养机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建立新的研究生资助体系和实行以科学研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

    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周叶中把该校的培养机制改革总结为五个特点:一是把扩大导师权利与强化导师责任结合起来;二是把研究生学习和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的表现与所获得的资助结合起来;三是把导师的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过程结合起来;四是把帮困助学与激励优秀结合起来;五是把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与促进学校其它方面改革结合起来。

    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后,武汉大学研究生奖助金体系由研究生基本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奖学金、专项奖学金和“三助”助学金等组成。学校80%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不含定向、委培生)和100%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不含定向、委培生)都能够得到现有学费全额或一半的基本奖学金资助;85%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100%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还能得到三类每年3000—10000元不等的助学金资助;此外,还有一定比例的优秀奖学金和各种专项奖学金的资助。

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纪实:敢为人先育英才
字体: A+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