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研招考试 > 考试信息 > 正文
时评:考研人数逆市上升无奈之中透着理性
发布日期:2009-02-10 09:31:12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当我们还在谈论连续三年考研人数下降,考生对考研更趋理性时候,2009年考研人数却“逆市上升”了:2007年研究生报名人数为128.2万人,2008年下降到120万人,而2009年的研究生报考人数上升至124.6万人。

  如何理解这种“逆市上升”?一些人认为这是考生非理性的盲目跟风心理所致,逃避就业,把校园当成避难所。不过,笔者从考生对研究生教育的认知、经济周期、教育周期三个方面来看,却觉得这种说法站不住脚。

  首先,2007年是考研热的“降温年”,这年以后盲动考研者占据少数了。此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读研”和“找好工作”是同义词,基本上很少人怀疑这一点。在2005年以前,如果某个本科毕业生没有经济困难,不尝试考研就直接工作,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2005年以后媒体上关于研究生就业的负面报道越来越多,“某某名牌大学博士找不到工作”,“硕士生收入与本科生无明显差别”等等,不少毕业生对读研的信心发生了动摇。但观念的矫枉过正必将带来一定的反弹,前些年将研究生教育以偏概全、一概抹杀的做法也在现实中碰壁了。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用人更加挑剔,不少毕业生认识到研究生在求职中还是更有竞争力,研究生求职遇冷只是个股表现,而不是大盘走势。

  其次,经济周期和教育周期错开可能是一种理性的选择。2007年研究生报考人数降低的最主要原因不是研究生教育的就业优势大大降低,而是2005年~2007年的经济大牛市急需要大量的知识型劳动力,而市场开出起薪对应届本科毕业生已经有足够的吸引力。现在经济不景气,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小,毕业生读研推迟就业躲避经济周期不啻是一个理性的选择。毕业出路的选择相当于人力资源的一种投资,是不能简单地将考研人数的上升解释为考生的不理性情绪所致的。

  最后,提醒一句,考研究竟理性与否,与毕业生的专业性质相关,也与其的人生发展方向相关。对于非常有技术含量的学科,比如医学、生物化学、新材料、新能源等专业,继续深造对将来就业是非常有帮助的。对于像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及早就业积攒工作经验是更理性的选择。 记者 吴润洲

时评:考研人数逆市上升无奈之中透着理性
字体: A+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