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包括北京城市学院在内的全国5所民办高校正式通过教育部审批,获得了明年的研究生招生资质。据悉,这是国内民办高校首次获得研究生招生资格。消息一公布,民办高校招硕对高等教育格局将带来何种影响,民办高校的研究生如何培养,培养质量如何保障等问题就引发了公众热议。
日前,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的“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中,北京城市学院申报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项目通过了专家评审,并被正式批准参加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
北京市教委有关人士表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明确了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方针,提出对于符合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民办高校予以审批,北京城市学院此次获批也是该政策的体现。此次与北京城市学院同时获批的还有河北、陕西等省的4所民办高校。
北京城市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据国家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截止到2010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民办高校676所(含独立学院323所),招生146.74万人,在校生476.68万人,分别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高校本专科招生总数、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8.6%、22%、21.3%,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民办高校学历层次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长期困扰民办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北京民办教育协会秘书长马学雷对民办高校获得研究生招生资格持“乐观和鼓励的态度”。他认为,民办高校的特色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与发展科研服务功能并不相悖,而且还更有利于民办高校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工学交替,更好地利用企业、社会资源。
对学生而言,在就业的压力下,他们更关注的是用人单位对学位的认可度。一些人表示,虽然民办高校的加入让考研的选择更丰富,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民办高校的“牌子不够硬”、“招生门槛不高”的印象无疑会让学生在选择时更偏爱公办院校。此外,民办高校此次开设的均为专业硕士,与传统的学术型硕士相比,专业硕士自身的社会认可度也有待提高,也给民办高校带来了更多挑战。
在教育专家看来,民办高校获批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民办教育的发展以及推进教育公平均有重要意义,但民办高校也将面对研究生规模扩大与就业难的挑战,面对在专业硕士领域内的重新探索,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培养模式等方面,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应用型研究生培养走出一条新路子来。
■ 院校样本
学院与行业共同培养研究生
●胡丽琴,北京城市学院教务长
报考学生至少有600小时社工实习
记者(以下简称记):针对首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培养,学院在招生方面有哪些举措?
胡丽琴(以下简称胡):由于该项目侧重社会工作和实践管理能力培养,在招生方面,除参加国家统考外,还加大复试比重,与社工委、信访办等行业部门共同复试。另外,还要求报考学生必须要有社会工作实践经验,如至少得满足600小时的社工实习,真正培养首都社会建设所需要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研究生人才。
记:课程设置会有哪些特别之处?
胡:除了基本必修课程根据教育部社会工作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统一要求开设外,还根据专业方向分别开发设计相应的课程模块,便于学生在专业领域更系统、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另外,每门课程不是单纯以考试分数来评定,而是以学生参加的本课程所联系的实际项目解决的成果为考核依据。
记:师资如何配备?
胡:有多名专业教师与社会服务机构专业人员组成的督导队伍。同时,我们是按需培养研究生,由学院导师、督导与行业导师、督导组成的导师组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
改变对民办高校的偏见还需时间
记:我国研究生教育近年来在加大转型力度,增加专业硕士培养,减少学术型硕士。面对与公办高校的竞争,城市学院作为民办高校,有哪些自身优势?
胡:首先是体制特色,相对于公办校,我们有灵活的办学体制,表现在校企深度合作、行业全程参与的培养模式方面,统筹校内外资源方面,包括教学资源社会化与社会资源校园化、教学设备、实习、师资以及双师型教师评聘等方面。
其次是培养模式特色。我们构建了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联盟:由市社工委与重点区社工委、有代表性的街道、大中型社会组织组成,深度融合,联合培养,协同创新,联合开发设置专业课程、联合创设校外实践教学平台、联合建立师资发展机制、联合开发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联合考评人才培养质量。
此外还有社会工作项目的培养特色。通过借助每年北京市政府、区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实施一项目一课题、一项目一学生、一项目一“导师组”培养过程,打通理论与实践教学系统。
记:会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
胡:一是改变社会长期形成的对民办高校的偏见与歧视还需一个过程;二是目前社会上对专业硕士还不完全接受,对专业硕士在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正处于调整和转型时期的重大意义与作用还不理解。
记:民办高校获批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于民办教育的发展有何意义?
胡:赋予民办高校研究生招考资格,不仅使明年的考生有更多选择,同时也将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利用民办高校灵活体制、按需培养思路、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 招生信息
北京城市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
在职学习弹性学制
首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计划招生30人,主要面向北京市已在社会工作部门,特别是社区工作的人员。项目将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设置弹性学制,考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2-3年完成学业。将采取“理论+实习”的双导师制,除学校的专业教师,还将聘请部分社会专业人员、社区干部等担任实习导师,为学生提供实操指导,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该校将于11月启动招生工作,首批研究生将于明年9月入学。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
同外事办联合招生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将同吉林省外事办公室联合招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高素质翻译人才。采用“外语(英、俄、日、朝)+专业方向”和“双外语(日朝双语)”两种培养模式。“外语+专业方向”模式外语教学突出实训,强化外语语言运用能力,尤其是口笔译实践能力;专业方向以市场需求和职业需要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开设经贸、旅游和相关行业背景课程,侧重翻译实务。“双外语(日朝双语)”模式招收日语专业考生,要求朝鲜语达到该语等级考试高级,采取“1(强化语言)+1(国外留学)+1(国内实践)”培养模式。
2012年该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计划招生125人(实际招生人数以国家下达指标为准),学制2年,日语口译的日朝双语方向学制为3年。
黑龙江东方学院乳品工程与质量安全专业硕士
培养模式为项目带教学
全日制,学制2年。采用“三段式项目带教学”培养模式,即实践、理论、再实践三个阶段,以项目带教学的方式,培养乳品行业特殊需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在培养过程中,采取学校与行业企业、双导师负责制。
■ 焦点问答 人才定义从唯学历到唯能力
●马学雷,北京民办教育协会秘书长
Q:民办高校招收研究生有何优势或特点?
A:民办教育发展已将近30年,在师资、管理、资金、设施设备等方面都储备了很多资源和基础。民办高校拥有灵活自主的机制,能让资源发挥更大的效力。民办高校开设研究生培养的专业也是国家有特殊需求、自身有优势特长的领域。民办高校的特色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与发展科研服务功能并不相悖,且更有利于民办高校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工学交替,更好地利用企业、社会资源。
Q:民办高校培养的研究生是否会不受认可?
A: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确在办学历史、财政投入、资源等方面不占优势。但民办高校一直是在与公办高校的竞争中发展起来的。从认可度而言,随着高校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社会对人才的定义也会不断变化,从唯学历转变为唯能力。所以我对民办高校在研究生培养领域的竞争很有信心。
■ 专家观点
未来会有更多民办高校“招研”
●王文源,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
近日,有5所民办高校获得了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资格,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提出,要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对具备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的民办学校,按规定程序予以审批,这是教育部落实规划纲要的一项具体举措。同时,也表明我国的民办高校自身在成长。这5所民办高校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它们在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另一方面,民办高校本身也没必要把这事当成天大的事去渲染,毕竟全国已有那么多的高校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而且在此次新增获准招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52所高校中,民办高校只占很小的比例;我也相信未来的10年、20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得到这个权利,包括博士学位授予权。对于民办高校而言,这只是一个开始,民办高校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内涵建设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民办高校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来看,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只是一个起点,民办高校应当有更高的目标追求和更加务实的办学方略。
在人才培养方面,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都应按照国家对专业硕士的要求去培养,民办高校只有在这些基本要求等方面做到位,才有可能持续发展。而且民办高校应该加快形成自己的特色,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有新的突破和新的举措。
应在公办高校没做好的地方下工夫
●阎凤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
去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刚刚提出“对具备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的民办学校,按规定程序予以审批”,今年就有5所民办高校获得了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可看出国家对于民办教育的大力扶持,不只是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在行动上。
5所民办高校获得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的意义是很重大的,它打破了民办高校研究生学位制度瓶颈,是一个制度性的突破。而且民办高校本升硕之后,对一部分教师也有更强的吸引力,有利于稳定现有的教师队伍以及从公立学校和其他机构竞争到优秀师资,促进民办高校与其他高校之间的竞争,进而提升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活力。
但如果希望通过提升民办高校的竞争力而促进整个高教系统的发展,就必须在民办高校设立硕士学位的同时,改革原来的学位评审体制,否则如果这些民办高校按照公办高校传统的、单一的、统一的方式来培养研究生人才,落入追求学校“升格”和高学历的怪圈,而不能展现出我们所期待的那种多样化的姿态,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当然,这主要不是由民办高校本身所能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制度因素。
对于刚刚建立的民办高校硕士点来说,人们对它的认可度可能会比较低。这既是坏事,也是好事。从正面来说,这可能会对它们起到刺激作用,集学校的力量来加强建设,提高水平,办出特色,从而改变人们的看法。从负面来讲,当然就是容易产生生源不足或生源选拔性不足,我希望并相信民办高校可以通过研究资助、完善研究条件、改革培养方式、扩大国内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机会等措施,加强自身的吸引力。
但不管怎样,民办高校的硕士生培养应在公办高校没有做到和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下工夫,比如公办学校主要是按学术型和学科型来培养学生的,这种学术型培养模式以学科知识为本位,比较固化,容易脱离实际,民办高校可以另辟蹊径,加强应用型和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民办高校可以发挥其在某些领域与企业和劳动力市场联系比较紧密的优势,来满足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摆脱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羁绊轻装上阵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刚刚获得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的5所高校跟其他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公办高校相比,可以说没有任何优势。在国内就业难、专业硕士扩招、文凭贬值的大背景下,必将面临重大挑战。但是由于这几所民办高校才开始进行专业硕士教育,没有过去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羁绊,没有传统思维的局限,所以可算作是轻装上阵。
其实,在专业硕士培养方面,国内的高校可以说都处在起步阶段,并且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新进入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定位的民办高校来说,这是个挑战,同时也是机会。希望他们在全新的领域能够高起点、高标准打造自己的品牌,比如请名师、实行真正的双导师制,实现国际化,开展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合作等。
■ 微调查
多数网友“不选”民办高校研究生
新浪微博和网易教育频道近日都针对“民办高校招收研究生”推出了调查。截至10月28日,有249人参与了新浪微博的投票,20%网友选择“相信民办高校的实力,会考虑报考”,80%选择“不会,还是更相信公办名校”。而在网易的调查中,25%的网友选择“会,民办不一定比公办差”,6.6%选择“可能会,出于无奈的选择”,29.3%选择“不会,对民办教育质量不信任”,33.8%选择“不会,担心就业时不被认可”,还有5.3%的网友选择“观望”。